
国际经济与贸易
商学院专业介绍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1、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经济学以及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化思维、商务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能力,具备跨国业务策划能力和项目运营能力,具备外贸专业英语听说能力、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国际贸易运作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能够运用国内外经济与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惯例,以及基本原理,进行国际贸易实践,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既能从事传统国际贸易,又能迅速适应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专业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数字贸易、国际商务、跨境电商方向是国家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向,也是吉利学院未来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立足四川、面向全国,依托吉利集团,聚焦汽车行业,通过与企业共建课程、项目制式培养,打造跨境直播实训室、跨境电商企业实训基地等环境设施,旨在培养符合跨境电商发展要求,具备互联网思维,精通汽车行业,能够从事国际营销、平台数据分析、平台运营与推广、跨境客户服务、市场洞察、渠道运营、公关传播、社媒运营、品牌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关务等岗位的实践型和创业型的“一维两型四岗位”应用型人才。目前已经与四川国际商会、成都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四川竹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成都国际商贸城、成都云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四川极兔极致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四川渡洋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东西经纬新能源(成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将整合行业资源深化产教融合,结合数字贸易前沿技术(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区块链等),提升学生理论%2B实战的综合能力。
3、就业前景
汽车行业日新月异,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二手车出口潜力巨大,由于汽车货值较高,进出口数量大,所以汽车国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加。
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互联网%2B"飞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
毕业后可从事不限于汽车行业的跨境电子商务、传统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管理、全球采购、海外营销等工作;亦可在涉外经贸部门、政府机构等单位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策划、国际运输物流业务、报检报关、商务管理及研究、国际投资及国际经济合作项目管理等工作。
毕业生还可从事不限于汽车行业的跨境电商企业的管理类、商务类、技术类岗位,其中管理类岗位包括营销策划总监、运营主管、物流主管等;商务类岗位,包括国际市场推广专员、营销专员、海外仓专员等;技术类岗位有数据分析师,供应链金融运营等。
本专业的一级学科属于经济学,毕业生在选择考公时,在报考经济学相关岗位上具有优势;在考研或者出国深造时,由于经济学与管理学有许多交叉理论,所以在报考经济学、管理学大类的专业上具有优势;学校在产教融合的优势,有利于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在校期间可有机会优先推荐吉利集团旗下公司的实习、校招。
4、师资力量
杜锦,女,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生 在读博士。
“双师双能型”教师,三级健康管理师(高级),中国电子商务创业导师,对外汉语教师,四川省旅游景区管理协会教育培训专委会首届副主任(副理事长)。
具有20年的高校教学及教育管理经验,主要讲授《管理》、《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营销学(双语)》、《品牌管理(双语)》、《策划学》、ESP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企业运营、国际营销、文旅经济。
从事教育事业20年,主授经济和管理类课程以及经管类双语课程,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北大核心1篇,CSSCI3篇,EI2篇,CPCI4篇,多次获得论文国家级奖项,主持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课题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课题一等奖2项,主持横向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5本,获得国家专利5项,先后多次荣获教学成果奖,指导学生及老师参加各类各级技能比赛20余次;荣获国家级奖项5次,最高一等奖3次,省级一等奖3次,孵化学生创业公司5个,建立建设实验实训室10余间,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0余处,坚持以实用主义和教学创新为主导理念的教学思想,倡导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教学模式,带领并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电子邮件地址:dujin@guc.edu.cn
廖桂苓,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负责人,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专家,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项目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跨境电商、商务英语等;主持和参与课题10余项,出版教材8本,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省级一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2门,获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省级微课大赛二等奖等。
电子邮件地址:liaoguiling@guc.edu.cn
刘韬,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具有10年高校教学经验,主要讲授《西方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贸概论》《互联网金融与监管》《跨境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财政学》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欠发达地区产业经济结构与政策、旅游经济;
2017年以来主持完成贵州省科技基金、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等科研项目6项。出版《贵州民族村寨社区参与式旅游扶贫机制及效应研究》《贵州旅游经济发展与实践理论研究》2部学术著作,发表省级学术期刊论文10余篇。
电子邮件地址:liutao1@guc.edu.cn
廖丽,女,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
具有15年以上的外贸企业工作经验,共参与1个国家级项目申报;主持完成1个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和3个市级项目的落地实施、运营及验收等工作;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外综合平台运营、双创平台项目落地实施、跨境电商O2O运营等相关工作,了解国家外贸新业态及相关政策, 擅长平台运营及外经贸培训、指导各类学生竞赛等。
指导学生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四川赛区二等奖、第十二届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竞赛三等奖、第二届中国西部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短视频大赛)最佳制作奖。
省级一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组成员,荣获2023全国高校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教师组)全国一等奖。
目前主要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前沿微型课》、《国际服务贸易》、《跨境电商案例分析》、《国际贸易单证操作实务》等专业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外贸新业态、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等。
主持校级科研能力提升项目1项,目前已完成2篇论文发表,1个校企合作项目落地实施
电子邮件地址:liaoli@guc.edu.cn
于惠洋,男,博士,中级经济师,兼职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四川省文旅厅、四川省民政厅、成都市发改委、成都市新经济委、成都市电子商务协会、成都市人工智能协会等多部门与行业协会评审、咨询专家。
具有7年的科研院所与高校工作经验,主要讲授《数字经济概论》《销售管理》《跨境电商法律与监管》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数字经济及新经济等相关领域。
支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研究课题10项,主持或参加各级政府委托课题30余项,近三年在人民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先锋杂志等中央、地方媒体和期刊发表论文4篇,出版专著2部;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成都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国家发改委、四川省、成都市及各相关部门领导批示采纳。
电子邮件地址:yuhuiyang@guc.edu.cn
辛转,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高级国际贸易师,中级经济师,双师型教师。
具有5年的高校教学经验,主要讲授《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世界经济》、《跨境电子商务》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国际贸易。
主持校级课题1项,出版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电子邮件地址:xinzhuan@guc.edu.cn
卢玲,女,硕士研究生,助教,高级国际贸易师,一级跨境电子商务师,商贸教研室负责人。
具有12年国际贸易实战经验,曾任跨国公司国际贸易数据分析师、主管。
主要研究方向:汽车国际贸易、跨境电商、国际金融、国际标准(技术性贸易措施TBT);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商务部国家级项目1项、主持市厅级项目3项,参与专著编写3部,发表论文9篇,参与省级一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的建设工作。
电子邮件地址:luling@guc.edu.cn
朱琪珊,女,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证券投资分析师。
具有2年多的高校教学经验,主要讲授《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现代礼仪》《互联网创业》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国际贸易、跨境电商。
电子邮件地址:zhuqishan@guc.edu.cn
何雪莲,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博士,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
具有4年的高校经验,主要讲授《跨境电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跨境网络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国际营销。
主持教改项目1项,发表论文2篇,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
电子邮件地址:hexuelian@guc.edu.cn
江婷婷,女,硕士研究生,助教。
具有留学交换经验,毕业后4年的上市公司电商工作经验,负责多个电商渠道,对接阿里巴巴,京东,华为商城,小米等多个大厂,主要讲授《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电子商务运营与实务》、《国际金融》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区域经济。
多次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并获奖,参与四川师范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总发表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
电子邮件地址:jiangtingting1@guc.edu.cn
王熠,女,硕士研究生,助教,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10年教育行业工作经验,参与过留学生教学工作,国际学院筹建工作,运营校际联合培养项目与跨文化交流项目。
电子邮件地址:wangyishangxueyuan@g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