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特辑(四) | 学思践悟守初心,知行合一再奋进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延伸课内教育至课外的一种方式,是推动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平台。
今年暑假,吉利学院商学院宜宾教育关爱夏乡小分队响应学校号召,展开了2023年四川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火热的7月,走进农村、服务农村、奉献农村,谱写了当代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诗篇。
宣传朱德旧居,传承红色故事
7月12日,吉利学院商学院宜宾教育关爱夏乡小分队的“三下乡”活动正式开始,从成都东站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的高铁到达宜宾站,再从宜宾站坐5个小时的公交车到达南溪区。第二天,夏乡小分队来到了南溪红色遗址——朱德旧居,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学习了党的拼搏与奉献精神,并在团队每个成员的社交媒体上积极宣传,也向当地居民讲解更多关于党的故事。第三天,夏乡小分队参观了一座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宜宾博物馆,我们了解了这里的风土人情,见证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让成员们更加快速的和这座城市熟悉起来。
服务南溪社区,进行宣讲活动
7月15号,吉利学院商学院宜宾教育关爱夏乡小分队联系了南溪的社区负责人,并协商前往社区服务。首先,南溪社区负责人向成员们介绍了南溪社区的基本情况,其中提到了社区地理位置、户籍人口,谈到近几年社区进行街道整改,场镇面貌焕然一新,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其次,小分队也向她询问了一些问题,比如乡村振兴前后居民们的生活有了怎样的改变,南溪区的经济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等等,负责人为成员们详细的回答了问题,并和带领本团队一起向居民进行了党史宣讲的活动。7月17日社区活动结束后,小分队清扫了社区办公处,并对现如今南溪的发展情况感到喜悦。
走访居家老人,关爱留守儿童
7月18日,吉利学院商学院宜宾教育关爱夏乡小分队开始走访居家老人与留守儿童,为老人赠送了一些水果,与他们唠唠家常;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最后还进行了问卷调查。据统计共走访了8户人家,其中,在“您知道中国共产党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吗?”中,“知道”的居民占比87%,“不知道”的居民占比13%。在“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党史的?”中,40%的居民选择了“网络”,32%的居民选择了“电视”,28%的居民选择了“其他方式”,等等。从此次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的人们对于党史都有较好的认知了解,对于不了解的人们,团队成员们也进行了充分的讲解与补充,更好的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7月21号,吉利学院商学院宜宾教育关爱夏乡小分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成员们用4天的时间去走访和认识他们,这里的老人向志愿者们诉说过去的年华、分享动人的故事,他们才是用一生去见证了党史从弱到强的发展成果。从他们的口中,小分队认识到更鲜活的中国共产党,也感受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取得的辉煌成就。
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少年强则国强,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志愿者们感悟到不仅要关爱老人的身心健康,也要抓牢党史教育,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小分队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无法感受到的。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当积极走出象牙塔,到社会中去,了解国情,服务社会。
习近平主席说过: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此次活动不仅培养了成员们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磨炼了个人坚强的意志,也实现了社会实践进程中“爱心汇聚力量,真情共筑希望”的目标。一次活动,一个进程,一段难忘的记忆。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