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它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风俗
01踏青
踏青,古时叫探春 、寻春 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02扫墓
扫墓,即为“墓祭 ”,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03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 ,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吃青团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04蹴鞠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 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 ,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05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记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06放风筝
在古代,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民间流传的习俗,它最主要的寓意是“放晦气”。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法难”的目的。由于放风筝是放晦气,因而在放风筝时不管风筝如何玲珑好看,最后都必须剪断牵线,让它飞走。同时,放风筝也有避讳,就是人家放掉的风筝不能拾来重放,否则会染上“晦气”。
07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 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清明节诗歌:
寒食城东即事
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缅怀革命先烈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百花寄哀思。看着今日可爱的中国,更要记住每一位以身许国的英烈,用接续奋斗告慰他们。擎旗自有后来人,今天,一起缅怀英烈,致敬英雄,吾辈共勉!
- 上一篇:学习新思想丨2023年第5期青年大学习
- 下一篇:运动会 | 四月,为运动加冕